正确认识糖尿病需要注意的几个常见问题
1、什么是糖尿病?
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,我国最早的古典医书《皇帝内经》就有关于“消渴病”的记载,也就是消瘦加上烦渴。现代医学认为,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十分复杂的终生性疾病,是慢性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,其基本生理特征是血糖水平增高,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,或者β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。血糖增高时可以出现三多一少,也就是指吃的多、喝的多,排尿多、以及体重减轻的典型症状,但多数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,仅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血糖升高,从而贻误了治疗时机。长期血糖增高会导致多器官组织损害,出现一系列并发症,如心脑血管、肾、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病变等,严重时可发生急性酮酸中毒、高渗性昏迷、乳酸性酸中毒,甚至威胁到生命。
2、血糖升高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糖尿病。
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,但不能因为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就认为自己患上了糖尿病。有很多因素可以使血糖浓度升高,但并不表现为糖尿病。
肝炎、肝硬化等各种肝脏疾病引起肝糖原储备减少时,可出现餐后血糖一过性升高。
服用一些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、噻嗪类利尿剂、速尿、女性口服避孕药、烟酸、阿司匹林、消炎痛等,均可引起一过性的血糖升高。停药后,血糖会很快恢复正常。
当进行中度或者剧烈体育运动时,肝脏中储存的葡萄糖会释放出来,使得血糖水平升高。
另外,血糖水平在早晨4点至8点之间显著上升,妊娠期、月经期等也可使血糖浓度升高。
3、糖尿病的临床表现
糖尿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口渴、多饮、多尿、多食和消瘦(体重下降),常常称之为“三多一少”。出现典型症状,常常容易提示患者去医院就医,通过临床检查发现糖尿病。
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其“三多一少”的典型表现常常非常典型,而2型糖尿病初期几乎没有任何自觉症状,或者存在一些非典型症状。例如,感到疲乏、劳累;视力下降、视物不清;皮肤瘙痒;手、足经常感到麻木或者刺痛;伤口愈合非常缓慢;经常或者反复发生感染;男性发生阳痿,女性发生阴道异常干燥;极易饥饿;恶心、呕吐等。由于这些症状也可在其他疾病中出现,因此往往延误对糖尿病患者的正确诊断。
4、糖尿病与吃糖有关吗
这里所指的糖,是指碳水化合物的总称,糖又被分为多糖、双糖、单糖。我们饮食中的米饭、馒头、面条、面包、饼干、山芋、南瓜等等所含的淀粉便是多糖,多糖类的淀粉虽然不甜,但在淀粉酶的作用之下,会被分解为单糖,而且主要是葡萄糖。葡萄糖是可以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,但它的吸收和利用需要有胰岛素的帮助。如果含淀粉或糖的食物吃得太多,再加上体力运动少,缺乏足够的能量消耗,身体里的胰岛素无法帮助多余的糖类吸收和利用,就有可能使血中的血糖升高,甚至通过肾脏滤出成为尿糖,从而引起糖尿病的发生。
5、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
糖尿病发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,不过下列因素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。(1)有亲属,尤其是一级亲属,患糖尿病者;(2)饮食过多而不节制,营养过剩;(3)肥胖或超重,特别是体重指数[BMI=体重(公斤)/身高(米)的平方]大于25者,另外腹部肥胖者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;(4)高血压、高血脂及早发冠心病者;(5)以往有妊娠血糖增高或巨大儿生育史,有多次流产者;(6)年龄40岁以上者。国内外资料都表明40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较年青人显著增高;(7)饮酒过多者。
6、肥胖的人一定会得糖尿病吗?
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,尤其是中心性肥胖,也可称为苹果型肥胖。这种肥胖的体型像一个苹果,肚子大,腰围粗,四肢则较细。肥胖者的脂肪都堆积在心脏、胰腺、肝脏和肾脏周围,容易得糖尿病、冠心病和高血压。
据统计,肥胖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3倍,约50%的肥胖者将来会患上糖尿病。体重每增加1公斤,患糖尿病的危险至少增加5%。肥胖患病率越高的地区,糖尿病患病率也越高。随着年龄增长和体力活动减少,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。自25到75岁之间,肌肉组织逐渐减少,而脂肪组织逐渐增多,因此造成了老年人,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多。